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文章 > > 对话Aedas创始人纪达夫:街道如何改变未来城市?

对话Aedas创始人纪达夫:街道如何改变未来城市?

发布人:admin  /  发布时间2023-04-16 12:24:27   热度: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成都超线公园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Njhibhkbeb1681533939927.thumb_head

成都超线公园效果图 图片来源:Aedas

在城市翻新扩张的同时,遗留在市区里的工业遗存空间如何自处?

2009年,纽约曼哈顿岛南部,高线公园(High Line)伴随对大众认知的颠覆“横空出世”。这条由废弃铁路改造而来的长条形公园,让难以跨越的城市“分割线”,变身为不同社区居民可进入、可交流的通路。

人流大量涌入,让高线公园迅速成长为每年800万人造访的热门景点,也在寻找城市新与旧、秩序与活力平衡点的建筑业界搅起涟漪。

此后,从伦敦到首尔再到上海,各类“高线公园”在全球各地广泛铺开,新理念不断被植入进这个新兴载体。最近的一个崭新探索,是去年底在成都开街的“超线公园”。

这样一个在有限条件下诞生、看上去完全不同于传统空间的项目,为何能对全球城市释放出如此强烈的吸引力?

前不久,我们与成都超线公园设计方,国际建筑设计公司Aedas创始人、全球首席设计师纪达夫(Keith Griffiths)再次谈论起全球的高线公园热。

Aedas创始人、全球首席设计师纪达夫(Keith Griffiths)

在他看来,成都“超线公园”之所以能走入“聚光灯”下,不仅源于其特殊形态——穿行于高楼之间、供输电线通过的3公里狭长地带,更因其身处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需求快速变化,带动空间形态的转变。

在采访过程中,长期研究高密度城市的纪达夫拿出厚厚一叠项目照片,它们表面上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体和街区景象,然而贯穿于建筑内部和四周,推动上下分层、联通街区的廊道则暴露出空间创新之处。“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城市规划体系,让建筑和公园通过天上、地下多层道路连接起来。”他说。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美国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对街道和城市多样性的论述。10余年前,她推动了纽约高线公园的落地,而眼下,高线公园及其代表的道路,正成为纪达夫在内的建筑师重新思考城市的关键“道具”。

街道回归,城市走出“盒子”

城市进化论:与纽约的高线公园不同,新搭建的高线公园往往会增加更多功能,比如,以成都超线公园为代表,尝试打造成街区型商业体。但也有人指出,类似高线公园的线性空间,可能对传统消费习惯带来一定挑战。在您看来,超线公园所代表的空间和商业存在怎样的适配度?

纪达夫:超线公园与高线公园有一些类似之处,又不尽相同。二者均诞生于有限空间,但超线公园还被用于商业、娱乐,以及周边大量建筑的连接,这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片区内需求的。

线上零售在中国的占比已上升至超过30%,当线下购物被一个中心化更强的线上购物取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线下零售?我们需要娱乐,需要体验不同的购物环境。

举个例子,我想要买一件外套,并找到最低价,但我不知道尺寸是否合适、无法触摸材质,这时就会想要线下体验。我还希望能跟朋友讨论,于是约朋友一起去看。这里就包括了购物体验和社交活动。消费者需要线下消费,目的不只是购物行为本身,而是交际,是购物之外的活动。

我认为,超线公园所设计的消费形态是超前的,它不像购物中心那么高大,但胜在连通性强,与社区结合紧密。社区商业体可以消化社区内交际需求,而更大型的商业体,则会吸引来自不同社区的人前来交际。

城市进化论:“街道”型的线性空间为何能满足新的商业需求?

纪达夫:不妨回到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的情形,当时,人们习惯于开车30公里前往大型商超,完成购物行为后直接开车回家,如今这一模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失效。

未来,高街将回到零售商业的“主战场”。其作为连接公园和社区的枢纽,不需要开车30公里才能到达;街道会聚集更多小型专门店,每个建筑群都将承载一部分商业功能,并集中于专门的商业区域内。不只是零售、电影院、戏剧院等娱乐场所,餐饮店、公园也会聚集。

社区也会迎来重生。在购物中心出现、宽阔的车道改变城市交通之前,社区一直存在。由此,不同商店可以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并容纳更多社交活动。这其实才是城市过去的样子,我40年前在伦敦生活时就是如此。

有效的TOD 需要更多“道路”连接

城市进化论:这与现在城市以大型商场为中心的发展方式似乎并不一致。在您看来,应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纪达夫:城市有多种不同发展范式,目前常见的一种是“中心”式。以上海为例,由地铁线路交叉处形成的“中心”,与周边地区相比,它们往往密度更高,商、住功能也更为混合。这就是所谓的TOD(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导向”体现在一个由交通线路交叉所构成的网络上。

TOD的另一个例子是高铁站。高铁站的建立通常会分隔街区,导致其两侧无法联通,通过建立多层道路系统,可以让高铁站从“分割者”变成“整合者”,比如搭建天桥、架高高铁轨道、打造地铁枢纽等。这样,高铁站将城市“缝合”起来,并将提升周边的居住密度。

我们不妨再跳出来,从广义上看TOD,指的是所有通过增加连通性来提升城市密度的方式。在我看来,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创造高密度“中心”,类似的天桥和高台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新的规划模式,通过空中或地下的道路增加城市的连通性。

香港西九龙站 摄影:Edmund Sumner

现在说到高密度,通常与高层建筑,大型商超或购物中心相关,且修建于40、50年前。如今,城市繁荣需要更多网络,如何将高层建筑的优势进一步向周边扩散?不是修建另一栋6层“盒子”商业,而是需要天桥、高台等让城市联通起来。

对于在高层建筑中的生活和工作的人,更渴望有阳台或庭院与外界的联通。不妨考虑在高层建筑的5楼以下,修建与外界联通的道路,可以让人不需离开建筑就能到外界,甚至联通到其他建筑群,并感受社区氛围。这将是城市下一步发展方向。

城市进化论:内地不少城市也提出TOD的发展策略,从前一阶段动作来看,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高层建筑修建上。在您看来,针对城市目前的建设规模,如何从更细节层面提升TOD的形态,增强城市的联通性?

纪达夫:不同城市情况可能完全不同,以重庆和成都为例。重庆多山、多水,地形高低起伏,穿行在高层建筑中的道路自然形成其“阳台”和“地下通道”。再加上河面上密集的桥梁,本身具备“3D城市”的基础。

反观成都,地势更为平坦。平原城市往往倾向于修建公园,这可能走向一种误区,即大型公园将城市分割开来,宽马路进一步让建筑和公园形成“孤岛”。最终,不同社区的市民很难对话,其与外界的联系,仅剩靠地铁前往一个小时外的工作地。

作为全球知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建立了一种以“市镇”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每一个市镇内都包含了十分紧凑、邻近的建筑群,并由空中连廊、天桥连接,周围则是学校和公园,每个“市镇”就是一个“社区”,规模通常较大,平均为5万到10万人,且内部有很强的交通系统支撑。

为什么新加坡能够建立起更有效的TOD模式?一个原因是对社区的重视。事实上,不少中国城市的老城区,也能感受到很强的社区性,提供连通性的窄马路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城市已经靠轨道交通定位“中心”,接下来围绕其建设,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让道路变窄,并搭建天桥、设立人行高台,在高层建筑的3、4层位置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尽可能地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需要打造一个“人行城市”,如泵一般将人撬动进“中心”。

通过这种规划手法,上海老城区周围成功生长出许多新中心,中国香港、新加坡也是如此。

以“胶水区域”创造高密度中心

城市进化论:要推动城市恢复连接,城市和开发商分别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纪达夫: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几乎没有天桥和高台。随着香港不断向港口区延伸,城市连通性下降。当时一些前瞻的开发商找到政府,他们提出可以通过建造天桥和高台的方式重建连接性,政府则给予容积率奖励。比如,如果开发商利用建筑2、3层的2平方米区域来打造连接空间,并与另一栋建筑相连,就能额外获得2平方米的容积率奖励。

金融激励是香港连通提升的重要原因,深圳前海总部经济区也有类似政策。新加坡没有参照这种模式。因为新市镇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并由政府、开发商或二者一同修建的。

此外,对于特定区域,政府还需要制定区域级总规,将天桥、天台等连通性考虑进去。这需要首先确定高密度场所的位置,谨慎判断每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位置和走向,每个站点的位置是否符合提升密度的需求。资源和活力的增长是很漫长的,需要经过超过百年的时间,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长时间探索。

对于已确定的高密度场所,可以对规则做一些细微调整。比如居住密度从5:1提升至7:1,商业密度从10:1调成12:1。

还包括重新界定建筑退距。通常来说,对于给定的用地红线,建筑通常需要向后退让一定距离,使其远离道路和其他建筑。我认为,建筑间的距离增加造成了城市的联通障碍,正相反的是,需要将建筑修在道路边上。

这些道路旁边的建筑将构成一种“胶水区域”,可以将城市聚集在一起。需要将“胶水区域”紧密连接、贯通起来,让建筑靠近街道边缘,可以增强跨越街道的连接性。对此,区域总规需要统一天桥、天台的位置,比如都在建筑的12层。这些做法仅在特定区域推行,可以先划定试验区,根据效果决定其是否适合复制推广。

城市进化论:通过这些新的建筑和道路,能否改变城市千篇一律的问题?

纪达夫: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答案。英国曾经出现过一种名为“空中街道”的公寓楼。他们将长型板式公寓楼修建在公园的上方,以梯子和天台连接,公寓房门对着天台并列排布,居民出门能直接进入道路。但不久后,天台变成了滋生犯罪的场所,这一模式走向失败,公寓也被全部拆除。

但在新加坡,类似的标准住房模型却起到了很好的收效,政府甚至为此撰写了一本书。新加坡的关键在于吸引居民营造社区,设想一种场景,你每天都会经过邻居门口,如果一连几天没看到张先生,你会疑惑,张先生去哪了,是不是身体欠佳?你可能会和其他人交流,看是否需要通知医生。为了促进居民社交,新加坡还将梯子换成了天台,并种上植物。

新加坡星宇项目 摄影:Paul Warchol

过去15年间,新加坡在改变居住形态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将重点放在提升社区独特性。他们寻找大量设计师,通过竞标激发创意,并运用至塔楼和建筑中。这也就是所谓的社区营造。

如何让一个区域变得可识别、具有独特性?举一个例子,一个社区有很漂亮的浮雕花园,可能起初看起来并不算特别,但渐渐地,一些特质开始显现,如果花园中有一棵榕树,随着树木成长,整个社区变绿,就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之处。

社区营造现在极为重要。在伦敦,取得建筑许可必须要包含社区营造的考虑,即便是私人建筑,都在创造一种社区,而且在决定之初就要包含社区在内。建筑方要与社区共商,社区需要什么,建筑能给社区带来什么。

上一篇: 突发!演说现场传出爆炸声,岸田文雄紧急避难 !一人被警察制服,视频曝光...... 下一篇: 张兰谈女性创业:创业的至暗时刻是痛失俏江南

分享家规则

1、第一分享家好处是什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

2、如何成功激活分享家?
任何微信搜索用户都可以成为分享家,您只要把任何一篇文章成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必须是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其他平台是激活不了的哦),系统就会立即自动激活您成为分享家。
3、如何成为第一分享家?
第一分享家是分享家族中最高荣誉,在分享家族中分享同一篇文章贡献值最高的用户就是该文章的第一分享家。
4、怎样统计我的贡献值?
贡献值是来自您分享文章到微信朋友圈好友的访问量,访问IP次数越多,贡献值就越高。同样您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您分享的文章,其贡献值也是属于您的。朋友帮您转发的越多,您的贡献值就会更高。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