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成都超线公园效果图 图片来源:Aedas
在城市翻新扩张的同时,遗留在市区里的工业遗存空间如何自处?
2009年,纽约曼哈顿岛南部,高线公园(High Line)伴随对大众认知的颠覆“横空出世”。这条由废弃铁路改造而来的长条形公园,让难以跨越的城市“分割线”,变身为不同社区居民可进入、可交流的通路。
人流大量涌入,让高线公园迅速成长为每年800万人造访的热门景点,也在寻找城市新与旧、秩序与活力平衡点的建筑业界搅起涟漪。
此后,从伦敦到首尔再到上海,各类“高线公园”在全球各地广泛铺开,新理念不断被植入进这个新兴载体。最近的一个崭新探索,是去年底在成都开街的“超线公园”。
这样一个在有限条件下诞生、看上去完全不同于传统空间的项目,为何能对全球城市释放出如此强烈的吸引力?
前不久,我们与成都超线公园设计方,国际建筑设计公司Aedas创始人、全球首席设计师纪达夫(Keith Griffiths)再次谈论起全球的高线公园热。
Aedas创始人、全球首席设计师纪达夫(Keith Griffiths)
在他看来,成都“超线公园”之所以能走入“聚光灯”下,不仅源于其特殊形态——穿行于高楼之间、供输电线通过的3公里狭长地带,更因其身处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需求快速变化,带动空间形态的转变。
在采访过程中,长期研究高密度城市的纪达夫拿出厚厚一叠项目照片,它们表面上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体和街区景象,然而贯穿于建筑内部和四周,推动上下分层、联通街区的廊道则暴露出空间创新之处。“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城市规划体系,让建筑和公园通过天上、地下多层道路连接起来。”他说。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美国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对街道和城市多样性的论述。10余年前,她推动了纽约高线公园的落地,而眼下,高线公园及其代表的道路,正成为纪达夫在内的建筑师重新思考城市的关键“道具”。
城市进化论:与纽约的高线公园不同,新搭建的高线公园往往会增加更多功能,比如,以成都超线公园为代表,尝试打造成街区型商业体。但也有人指出,类似高线公园的线性空间,可能对传统消费习惯带来一定挑战。在您看来,超线公园所代表的空间和商业存在怎样的适配度?
纪达夫:超线公园与高线公园有一些类似之处,又不尽相同。二者均诞生于有限空间,但超线公园还被用于商业、娱乐,以及周边大量建筑的连接,这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片区内需求的。
线上零售在中国的占比已上升至超过30%,当线下购物被一个中心化更强的线上购物取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线下零售?我们需要娱乐,需要体验不同的购物环境。
举个例子,我想要买一件外套,并找到最低价,但我不知道尺寸是否合适、无法触摸材质,这时就会想要线下体验。我还希望能跟朋友讨论,于是约朋友一起去看。这里就包括了购物体验和社交活动。消费者需要线下消费,目的不只是购物行为本身,而是交际,是购物之外的活动。
我认为,超线公园所设计的消费形态是超前的,它不像购物中心那么高大,但胜在连通性强,与社区结合紧密。社区商业体可以消化社区内交际需求,而更大型的商业体,则会吸引来自不同社区的人前来交际。
城市进化论:“街道”型的线性空间为何能满足新的商业需求?
纪达夫:不妨回到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的情形,当时,人们习惯于开车30公里前往大型商超,完成购物行为后直接开车回家,如今这一模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失效。
未来,高街将回到零售商业的“主战场”。其作为连接公园和社区的枢纽,不需要开车30公里才能到达;街道会聚集更多小型专门店,每个建筑群都将承载一部分商业功能,并集中于专门的商业区域内。不只是零售、电影院、戏剧院等娱乐场所,餐饮店、公园也会聚集。
社区也会迎来重生。在购物中心出现、宽阔的车道改变城市交通之前,社区一直存在。由此,不同商店可以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并容纳更多社交活动。这其实才是城市过去的样子,我40年前在伦敦生活时就是如此。
城市进化论:这与现在城市以大型商场为中心的发展方式似乎并不一致。在您看来,应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纪达夫:城市有多种不同发展范式,目前常见的一种是“中心”式。以上海为例,由地铁线路交叉处形成的“中心”,与周边地区相比,它们往往密度更高,商、住功能也更为混合。这就是所谓的TOD(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导向”体现在一个由交通线路交叉所构成的网络上。
TOD的另一个例子是高铁站。高铁站的建立通常会分隔街区,导致其两侧无法联通,通过建立多层道路系统,可以让高铁站从“分割者”变成“整合者”,比如搭建天桥、架高高铁轨道、打造地铁枢纽等。这样,高铁站将城市“缝合”起来,并将提升周边的居住密度。
我们不妨再跳出来,从广义上看TOD,指的是所有通过增加连通性来提升城市密度的方式。在我看来,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创造高密度“中心”,类似的天桥和高台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新的规划模式,通过空中或地下的道路增加城市的连通性。
香港西九龙站 摄影:Edmund Sumner
现在说到高密度,通常与高层建筑,大型商超或购物中心相关,且修建于40、50年前。如今,城市繁荣需要更多网络,如何将高层建筑的优势进一步向周边扩散?不是修建另一栋6层“盒子”商业,而是需要天桥、高台等让城市联通起来。
对于在高层建筑中的生活和工作的人,更渴望有阳台或庭院与外界的联通。不妨考虑在高层建筑的5楼以下,修建与外界联通的道路,可以让人不需离开建筑就能到外界,甚至联通到其他建筑群,并感受社区氛围。这将是城市下一步发展方向。
城市进化论:内地不少城市也提出TOD的发展策略,从前一阶段动作来看,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高层建筑修建上。在您看来,针对城市目前的建设规模,如何从更细节层面提升TOD的形态,增强城市的联通性?
纪达夫:不同城市情况可能完全不同,以重庆和成都为例。重庆多山、多水,地形高低起伏,穿行在高层建筑中的道路自然形成其“阳台”和“地下通道”。再加上河面上密集的桥梁,本身具备“3D城市”的基础。
反观成都,地势更为平坦。平原城市往往倾向于修建公园,这可能走向一种误区,即大型公园将城市分割开来,宽马路进一步让建筑和公园形成“孤岛”。最终,不同社区的市民很难对话,其与外界的联系,仅剩靠地铁前往一个小时外的工作地。
作为全球知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建立了一种以“市镇”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每一个市镇内都包含了十分紧凑、邻近的建筑群,并由空中连廊、天桥连接,周围则是学校和公园,每个“市镇”就是一个“社区”,规模通常较大,平均为5万到10万人,且内部有很强的交通系统支撑。
为什么新加坡能够建立起更有效的TOD模式?一个原因是对社区的重视。事实上,不少中国城市的老城区,也能感受到很强的社区性,提供连通性的窄马路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城市已经靠轨道交通定位“中心”,接下来围绕其建设,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让道路变窄,并搭建天桥、设立人行高台,在高层建筑的3、4层位置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尽可能地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需要打造一个“人行城市”,如泵一般将人撬动进“中心”。
通过这种规划手法,上海老城区周围成功生长出许多新中心,中国香港、新加坡也是如此。
城市进化论:要推动城市恢复连接,城市和开发商分别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纪达夫: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几乎没有天桥和高台。随着香港不断向港口区延伸,城市连通性下降。当时一些前瞻的开发商找到政府,他们提出可以通过建造天桥和高台的方式重建连接性,政府则给予容积率奖励。比如,如果开发商利用建筑2、3层的2平方米区域来打造连接空间,并与另一栋建筑相连,就能额外获得2平方米的容积率奖励。
金融激励是香港连通提升的重要原因,深圳前海总部经济区也有类似政策。新加坡没有参照这种模式。因为新市镇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并由政府、开发商或二者一同修建的。
此外,对于特定区域,政府还需要制定区域级总规,将天桥、天台等连通性考虑进去。这需要首先确定高密度场所的位置,谨慎判断每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位置和走向,每个站点的位置是否符合提升密度的需求。资源和活力的增长是很漫长的,需要经过超过百年的时间,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长时间探索。
对于已确定的高密度场所,可以对规则做一些细微调整。比如居住密度从5:1提升至7:1,商业密度从10:1调成12:1。
还包括重新界定建筑退距。通常来说,对于给定的用地红线,建筑通常需要向后退让一定距离,使其远离道路和其他建筑。我认为,建筑间的距离增加造成了城市的联通障碍,正相反的是,需要将建筑修在道路边上。
这些道路旁边的建筑将构成一种“胶水区域”,可以将城市聚集在一起。需要将“胶水区域”紧密连接、贯通起来,让建筑靠近街道边缘,可以增强跨越街道的连接性。对此,区域总规需要统一天桥、天台的位置,比如都在建筑的12层。这些做法仅在特定区域推行,可以先划定试验区,根据效果决定其是否适合复制推广。
城市进化论:通过这些新的建筑和道路,能否改变城市千篇一律的问题?
纪达夫: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答案。英国曾经出现过一种名为“空中街道”的公寓楼。他们将长型板式公寓楼修建在公园的上方,以梯子和天台连接,公寓房门对着天台并列排布,居民出门能直接进入道路。但不久后,天台变成了滋生犯罪的场所,这一模式走向失败,公寓也被全部拆除。
但在新加坡,类似的标准住房模型却起到了很好的收效,政府甚至为此撰写了一本书。新加坡的关键在于吸引居民营造社区,设想一种场景,你每天都会经过邻居门口,如果一连几天没看到张先生,你会疑惑,张先生去哪了,是不是身体欠佳?你可能会和其他人交流,看是否需要通知医生。为了促进居民社交,新加坡还将梯子换成了天台,并种上植物。
新加坡星宇项目 摄影:Paul Warchol
过去15年间,新加坡在改变居住形态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将重点放在提升社区独特性。他们寻找大量设计师,通过竞标激发创意,并运用至塔楼和建筑中。这也就是所谓的社区营造。
如何让一个区域变得可识别、具有独特性?举一个例子,一个社区有很漂亮的浮雕花园,可能起初看起来并不算特别,但渐渐地,一些特质开始显现,如果花园中有一棵榕树,随着树木成长,整个社区变绿,就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之处。
社区营造现在极为重要。在伦敦,取得建筑许可必须要包含社区营造的考虑,即便是私人建筑,都在创造一种社区,而且在决定之初就要包含社区在内。建筑方要与社区共商,社区需要什么,建筑能给社区带来什么。
分享到朋友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