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的反透视法思维
农民画的创作手法独特,往往颠覆专业绘画的技法,不是凭直接写生来作画,而是依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特征的观察理解,依据物体之间相互关系所得到的整体印象来作画。
▲《做团子》,张美玲 作
如果将空间遵循透视法的定律,那么在一幅画面内,各个房间是不可能并置的,但是在上海金山农民画家张美玲的《做团子》中,灶头间内同时进行“做团子”和“烧团子”一系列的流程,但一般来说,在一间灶头间内同时进行做团子和烧团子是比较少见的,做团子的流程经常会在“吃饭间”(门厅)内进行。因此,农民画家张美玲应是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团子”这一整个的流程并置。画面左下方的两人在做团子,一人在灶头间准备煮团子,扎着两条冲天辫的小姑娘立在做好的团子边上,可能是在帮忙端团子,也有可能就是在做好的团子旁边观赏。
此外,多维视角的转变,也让桌子上、蒸笼内团子的形状颜色完全呈现,甚至能清晰看见水桶中游动的鱼。这样打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现实生活中人眼视觉局限的技法,在农民画中很常见。农民画在展示农村生活的喜庆场景时,在同一个画面中,经常运用平视、俯视、仰视综合运用,可以突破自然物体的比例,呈现为全景画面,因而有农民画的学者称其为“事实的真实”。
这多种空间角度在同一空间内的呈现,用不同的色块和几何形状来呈现,导致农民画虽然堆叠各种空间要素和色彩构成,但却不失秩序。这种利用空间的思维,实际上是和农村的实际空间感相一致的。
传统的“典范”与“瓶颈”
上海地区的农民画以金山农民画为代表,现在在长宁、闵行、奉贤等区也有创作者,其表现的内容和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的内容一致。农民画的多种艺术源流,给予了它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的张力,成为了农民画的主要审美特点。
▲《金秋红菱》,胡佩群2008年作
与此同时,由于农民画源自江南地区民间艺术,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劳动场景既是农民画的源泉,也是农民画表现内容的瓶颈。这一方面使得农民画成为了对于传统民俗的纪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对于农民画的刻板印象。如此,实际上不利于农民画再往前跨越创新。
在上海农民画的创作中,并不是没有不同于原来农村劳动场景的作用,但是,一旦突破原来农民画常见的熟悉题材,农民画本身的鲜明特点就很能被应用。
▲《惊心动魄》, 夏智阳2016年作
《文汇报》刊登的一幅F1赛车场的作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幅名为《惊心动魄》的作品,脱离了农民画的原本表现内容之后,这幅作品就很难去区分到底是儿童画或是漫画。这类作品主要表现的对象就是诸如新建的地铁站、地标建筑等等场景,在环境上与农民画的传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革。需要进行突破的一点,正是要在农民画的表现形式上再度提炼出足够具有标识性的风格特点。
“定制”与“联名”:农民画的商业创新
农民画的另一个突破口是与商业品牌的合作。用一款特别定制的开司米和丝绸披肩来庆祝此次开业,将两国文化的精神捕捉和融合在了一起。在披肩上,张美玲用传统的金山农民画手法表现了一派田园风光,让穿着传统服装的中国人在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等巴黎地标间游走。
▲金山农民画与某品牌进行的跨界合作
农民画的商业尝试,有两个积极的层面,第一是在商业定制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入原来未曾涉猎过的题材。此外,商业成品的传播,也可以给农民画带来新的年轻受众。日本浮世绘从17世纪开始,还能在今天保持持续传播的生命力,甚而成为文化符号,和它过去的在商业上的广泛传播有关,这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绘画种类,值得反复研究的成功案例。
但农民画的商业开拓,类似于前述脱离过去题材的尝试,也会面临脱离原先辨识度的问题,怎样让农民画的辨识度能都立得住脚,或许仍旧是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农民画需要持续探索的道路。如今,农民画已经走进了博物馆,成为了记录民俗历史的重要载体,但愿这一领域能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
(作者:罗家俊)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